阴阳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中的关系和模式非常感兴趣。他们不研究孤立的事物,而是将世界视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对他们来说,没有一个单独的存在或形式是不存在的,除非将其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通过简化这些关系,他们试图解释宇宙的复杂现象。

这一理论基于这样的信念:万物由阴和阳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这是一个理论,阴/阳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以共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解释物体之间关系的方法。阴阳理论是一种逻辑思想体系,应用于医学、物质艺术和科学等其他领域。阴阳理论是中医的基础,用于理解身体中的复杂关系。

阴阳理论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没有被我们自己的创造物和技术分散注意力。他们成为如此接近的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者。他们所看到的许多自然现象都是用动物的术语来描述的。阴阳的最初概念来自对自然和环境的观察。它描述了整体的运作原理,这是一个突破。它始于“阴”最初指的是斜坡的阴面,而“阳”指的是向阳的一面。后来,这种观察被用来理解其他事件。通常情况下,事物都是成对出现的,在自然界中具有互补和对立的特征。一些例子包括热与冷、低与高、天与地、白天与黑夜、水与火、主动与被动、男性与女性等等。哲学家和科学家很快就认识到几乎所有事物都可能具有阴阳属性。阴阳可以描述同一现象的两个相对方面。例如前面提到的斜坡,也可以描述两个不同的物体,如天空和地球。

阳与能量特质相关;运动、向外和向上的方向、热、亮度、刺激、活动和兴奋。

阴与物体的物理形态相关,能量品质较少;静止、向内和向下、寒冷、黑暗、凝结、抑制和滋养。

现象

明亮的

黑暗的

移动

积极的

已停止

方向

向外

向内

生理功能

兴奋的

抑制

温度

热的

寒冷的

阴阳的性质

阴阳理论通过解释事物如何相对于宇宙以及彼此系统地运作,创造了一种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动态思维过程。

1.阴与阳互相对立。

阴阳理论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阴阳两面相互对立,必须保持动态平衡。阴阳两面相互制约、相互制约,从而形成持续的状态平衡。例如,热可以驱散寒,寒也可以驱散热。对于中医来说,这个例子与我们体内的生理功能有关。兴奋的能量(阳)和抑制的能量(阴)功能都处于相互控制的平衡状态。如果一方过度,就会抑制另一方。这将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为动态平衡被破坏。

2、阴阳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阴离不开阳,阴也不能独立存在。它们相互定义,只能通过比较阴和阳来衡量。不知道热就没有冷,温度只有一个。所有测量单位都是如此;高度(阳方面)需要较低的参考点(阴方面),否则一切都会处于同一水平。此外,阴阳之间的比较是相对于被比较的对象而言的。

阴阳理论认为,我们的身体与生理功能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才能达到平衡健康的状态。身体形态由身体活动创造和维持,身体活动(阳)由身体形态(阴)滋养。

3.阴阳循环平衡地变化、生长。

阴阳通过相互制约和抑制达到平衡状态。平衡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的。在某些时候,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在其他时候,则正好相反。季节变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概念。从冬季到夏季,天气由冷变热。这是一个阳(热)生发、阴(冷)消减的过程。另一方面,从夏季到秋季和冬季,天气会由热变冷。这是一个阴生发、阳消减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阳)和冷(阴)天气的比例将达到平衡和谐。

4、阴阳互相转化。

如果一个能量方面失去平衡而走向极端,它必须经历反向转变,变成相反的方面。以下是一些突然转变的例子

  • 夏季达到最热点(极阳)后,天气开始反向变化。天气不再继续变热,而是开始变凉。
  • 当冬季到达最冷的日子(极阴)时,天气就会逆转,变得温暖。

这种转变是一切变化的根源。这种变化能力使阴阳能够相互创造。在身体中,当兴奋和抑制功能相互推拉时,就会发生阴阳转化的共生性质。

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结构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阴阳对立互补,具有统一感。人体的每个器官和组织都可以根据其功能和位置按照阴阳理论进行分类。

上身属阳。

下身属阴。

身体中的其他阴阳对位包括内(阴)与外(阳)、前(阴)与后(阳)、四肢内(阴)与外(阳)以及五阴脏与六阳脏。每个器官也可以进一步分为阴和阳。例如心/阴和心/阳以及肾/阴和肾/阳。

生理应用

如果您的身体没有物理形态,它就无法运作。您还必须具有生理功能来消耗某些物理形态(物质)并代谢或转化这些物质以获取能量。您的身体的物理形态属于阴,而身体的活动或功能属于阳。由于身体的物理形态和功能都是动态联系的,因此它们相互制约并相互依赖。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才能实现健康。

病理应用

从根本上讲,中医认为阴阳失调(不平衡)是疾病和生理失调的根源。它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此,当一个方面不足时,另一个方面就会过剩。造成阴阳失调的因素有很多,中医认为它们都与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邪气”有关。(这些邪气实际上是导致疾病并扰乱全身气流动的外部影响。)当气流动正常时,身体功能良好,免疫力强,更容易从疾病中恢复。

正气由阳气(生理功能和能量)与阴液(物理形态和人体的生理津液)组成,邪气则由六淫邪气组成。

风、燥、暑、暑、火等属于阳邪,寒、湿等属于阴邪。

疾病的发生要么是正常气不足(阴液或阳气不足),也可能是“邪气”过盛,导致疾病发展或恢复健康状态。只有运用阴阳原理治疗和诊断疾病,才能恢复阴阳和谐并保持健康。

诊断应用

中医通过确定患者的不和谐模式来诊断。所有模式都归入一个系统,称为“八大原则模式”。

八种主要模式包含四种模式对:

1. 内部和外部

2. 冷与热

3. 不足与过剩

4. 阴与阳

八证中,阴阳是最基本、最关键的证候组合。阴证方面表现为抑制、静息、被动、寒性,内生性寒,下行性恶。阳证方面表现为兴奋、活跃、热性,外生性寒,上行性善。

阴阳图

阴/阳

阴/阳

表现

外部的

风寒(即普通感冒)产生“外部影响”,就像外部模式一样

内部的

内部模式是由内部不和谐(例如器官紊乱或功能障碍)引起的。

寒冷的

寒证多与非兴奋性生理功能有关,表现为面色苍白,肢冷,畏寒肢冷,小便清,大便稀溏等。

热证多与生理功能亢进有关,表现为面红、高热、怕热、小便黄赤、便秘等。

不足

虚弱无力、疲倦、呼吸短促、声音低沉或头晕等症状表明存在虚弱模式。缺乏正常功能所需的能量是一种迹象。

过量的

这些症状通常与邪气或代谢废物过多/积累有关。这种模式表现出动作沉重、呼吸粗重或触压不适的症状。

阴虚证的一般表现有内证、寒证、虚证。

阳证表现包括表证、热证和实证

  

身体信号

阳征

阴征

发热、燥热、面红、烦躁、活跃

感觉寒冷,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四肢冰冷,疲倦无力

嗓音

声音粗重、呼吸粗重、口干、口渴

声音低沉,食欲下降,口中无味,不口渴

尿

便秘,有异味,尿液呈深色

尿液充足且清澈

舌头

舌质红、朱红或有黄、黑苔

舌质肿胀、面色苍白

脉冲

脉浮急,洪有力,滑足

脉搏缓慢下沉、微弱、虚弱